行政命令果真能推动读书?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4-24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新局长上任,对教师普遍不读书的现状很是不满,认为要立即改变,于是,一道“命令式”的读书活动通知很快在学校教师会上宣布,并挂在学校教师工作群里,要求每位老师“不折不扣”抓好落实。

    为提高教师对读书活动重要性的认识,学校规定:读书是每位教师的“硬任务”,要和备、教、辅、改、考、研等教学教研一样,不得马虎,不得敷衍塞责,纳入学校教学常规检查范围,进行量化评比打分,评分结果与绩效核算、年度考核、职称评审等与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考核挂钩。

    为防止教师偷懒和漫无目的,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选定一本书,发放专用读书笔记本,规定每周手写读书笔记,以及读书心得的篇数和字数,每少一篇扣多少分,每少多少字扣多少分,等等。读书情况每周一检查,每月一公布。

    “命令”一下,教师虽有怨言,却不得不遵守,只得硬着头皮,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,抽出时间来抄写读书笔记,抄完后要数数字数,唯恐字数不够被考核扣分。而所谓的“读书笔记”也就是照着书本抄,至于对所抄内容是否感兴趣,是否对自己有帮助,根本就无暇顾及,而且字数不足也会成为“扣分”的主要依据。

    对于应该属于读书过程中有所思、有所得的心得体会,也有篇数和字数规定,并且每周都有。为应付频繁的读书心得检查,不被扣分,教师不得不在网络上搜索、抄写,以他人的心得为自己的体会,蒙混过关了事。

    时间一长,教师发现,这样的读书活动,好比搬运工的体力劳动,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毫无帮助,更不用说思想引领,精神升华了。这一读书活动日益影响着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,以及平静的工作情绪,教师们怨声载道,企盼早日终止。

    让教师多读书,读好书,当然是好事。通过读书,教师可以深化专业知识,更新思想观念,开阔人文视野。然而,近些年,一些地方和学校自上而下竭力推动的教师读书活动,要么昙花一现,要么虎头蛇尾,要么“有气无力”,要么怨声载道,即便硬撑下来的,也多成为教师们的额外“负担”。

    要想把这样的好事办好,发挥应有效益,作为教育管理者和学校,还需破除陈旧观念,在科学规划、思想引领、方式创新和机制激励等方面下足功夫,而不是凭靠脑门一热、简单武断地“行政推动”。

    (作者刘义富,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)